欢迎光临mobile28365-365!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中共九江市委 九江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实施意见

mobile28365-365 www.1000yee.com 发布时间:2017年02月21日

2016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按照市委、市政府“现代农业兴起来,秀美村庄多起来,农民腰包鼓起来,基层堡垒强起来”的总体目标,成功应对多种极端灾害天气,努力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现代农业迈出新步伐,农村面貌呈现新变化,农民生活得到新改善,脱贫攻坚实现良好开局,农业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也要清楚地认识到,我市农业农村还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农业结构性调整难度加大,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农民持续增收动力不足。全市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不动摇,把农业农村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来,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

2017年,我市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实施现代农业强市战略,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持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推动农村全面小康建设迈出新步伐,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绿。全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60万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左右,农村10万贫困人口脱贫。

一、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1.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农业结构调好、调顺、调优。稳定粮食、棉花、油菜等传统产业,保障大宗农产品有效供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品牌农业,优化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和农业种养结构。立足资源禀赋,大力发展茶叶、油茶、水产等优势产业,2017年新增茶叶面积2万亩、油茶面积4万亩、虾蟹养殖面积3万亩。鼓励发展特色水果、花卉苗木、蔬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巩固提升生猪、家禽产业,发展草食家畜养殖业。推动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布局,构建科学合理、差异发展的区域生产格局,推进农业集群化发展。

2.着力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坚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推行农业标准化、绿色化、品牌化生产。按照“一县一园”要求,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加快园区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引导资金、科技、人才等向农业园区集聚,高标准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确保每个园区新引进1家以上省级龙头企业。继续实施“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品牌战略,大力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积极争创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建设一批高标准、高起点、规模大、市场竞争力强的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整合扶强“一蟹一虾”“一油一果”“一红一绿”等特色品牌,启动“庐山云雾小镇”建设,继续办好庐山问茶会、采桔节、产业发展论坛、绿色食品博览会等活动,筹划举办“鄱阳湖虾蟹节”。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执法监管,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深入开展绿色生态农业十大行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规范农业投入品管理和生产经营行为。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秸秆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集中回收与无害化处理等农业新技术。

3.夯实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整合相关部门农田建设资金,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统一上图入库。继续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报和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继续推进全域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抓紧水毁灾损水利工程修复,汛前全面完成1744座(处)水毁工程修复、385公里千亩以上圩堤填塘压浸任务。实施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和山塘整治项目,开展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县建设。完善新型农业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打造农业农村领域的众创空间(“星创天地”),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引导科技、信息、人才、管理等先进生产要素向农业农村集聚。推动农业机械化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提高水稻、油菜等主要农作物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水平。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导向作用,提高设施农业、畜牧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等装备水平。大力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推进农业物联网建设,发展智慧农业。建立完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提高气象为农服务普惠性。加强水文资源监测和开发利用。

4.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针对农产品精深加工等薄弱环节,开展集群关联企业招商,提升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能力,2017年引进3000万元以上农业项目100个。通过增资扩股、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等途径,加快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力争新增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20家。坚持聚集发展和融合互动,打造集原料基地、加工转化、现代物流、便捷营销为一体的农产品加工园区。积极推广“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等产销模式。

5.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着力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三产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农家乐、乡村民宿产业、农业科普教育等新型业态,建设一批集生活、生产和生态一体的田园乡村综合体。依托国有林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独特的山水生态、红色文化和森林景观资源,积极申报省级森林体验基地和森林养生基地。以多样化、专业化和特色化为方向,打造一批农业大镇、商贸重镇、文化名镇、旅游旺镇。

6.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完善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和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畅通“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的双向通道。鼓励农村电子商务集群化、特色化发展,推进“淘宝村”和县域电商产业示范园建设。实施快递下乡工程,整合县域主要快递物流资源,完善农村快递物流网络,支持邮政农村电商“邮乐购”站点建设和运营。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加强仓储物流、冷链物流等设施建设,重点支持邮政农村电商仓储中心建设,在用地、资金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培育一批以冷链物流、电子商务等现代技术为支撑,联通重要产地和销地的骨干流通企业。推广农超、农社(区)、农企、农校等多种产销对接模式,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在城市社区或郊区设立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

二、大力实施“整洁美丽、和谐宜居”新农村建设行动,加快改善农村面貌

7.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省委、省政府四年“扫一遍”的要求,大力实施“整洁美丽、和谐宜居”新农村建设行动,2017年选择2280个自然村组开展新农村建设。坚持统筹规划,坚持贫困村优先,重点布局环庐山、环西海和昌九沿线等主要干线,逐年纵深推进,以点串线,连线成片。立足2018年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优先安排贫困宜居村整治建设。自然村重点实施“七改三网”建设(改路、改水、改厕、改房、改沟、改塘、改环境,建设和完善电力、广电、互联网络),中心村因地制宜配套“8+4”项目(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卫生计生服务室、便民超市、农家书屋、文体活动场所、垃圾处理设施、污水处理设施、公厕等服务设施,有条件和需求的建设小学、幼儿园、金融网点和公交站台)。充分挖掘村庄山水园田、生活风情、历史人文等资源,科学确定建设定位,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型、社区服务型、文化保护型、乡村旅游型的美丽村庄。2017年开展新农村建设管理提升年活动,今后每年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整治活动,以达到长效管理提升的目的。开展“党建+新农村建设”“理事会+新农村建设”“扶贫+新农村建设”等“x+新农村建设”活动,充分调动村民参与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创建一批“卫生村庄、美丽村庄、文明村庄、活力村庄”。加强农村建房规划管理,积极推广新户型,对农村违法违规建设保持高压态势。

8.持续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巩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成果,健全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体系。完善“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市县处理”的运行机制,推行农村环卫第三方治理和保洁员全职化。强化农村垃圾处理终端等设施建设,启动修水、武宁共建垃圾发电厂和都昌、彭泽垃圾处理厂建设,推动瑞昌亚东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项目建设。着力做好国家和省考核验收准备工作,确保武宁、共青城、永修、德安、瑞昌、九江县、濂溪区、庐山市等8个县(市、区)率先通过省级考核验收认定,新增湖口、彭泽申报省级验收。确保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以上。抓好15个百强中心镇和鄱阳湖沿线11个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转管理,建立健全污水处理费征缴等配套机制。

9.加大农村生态保护建设力度。巩固森林城市创建成果,启动沿江、环湖、环山绿色生态景观带建设,推进环庐山公路等通道绿化改造提升工作。抓好长江防护林、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加大乡村风景林建设、更新造林和补植补造力度,完成植树造林15.2万亩。提升森林火灾和病虫害防控能力,强化森林资源、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确保候鸟在鄱阳湖区安全越冬。继续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扩大水生态文明试点乡镇、村和自主创建范围。健全完善“河长制”组织体系,抓好江河湖泊保护管理突出问题整治。推进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小流域和水土保持示范工程建设,完成水土流失重点治理面积74平方公里。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与强度双控行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开展跨流域生态保护补偿试点,落实耕地、森林、湿地等重点领域生态补偿制度。

10.着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快实施农村公路“提质增效、通达通畅、平安公路”三大工程,重点抓好25户以上自然村道路硬化,2017年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200公里,完成农村公路危桥改造建设60座。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不断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推进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提高农村电网供电质量。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解决农村困难群众安居问题。实施农村防雷减灾工程。

三、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促进农民脱贫增收

11.打好“三年率先脱贫”攻坚战。按照“在发展中扶贫、在扶贫中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产业、促进就业、保障兜底、改善设施,到2017年底,全市104个贫困村退出,10万贫困人口脱贫,其中非贫困县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退出。大力发展贫困村旅游、光伏、电商等产业,不断探索产业扶贫新途径。大力推进就业脱贫,鼓励创建“扶贫车间”带动就业。继续推进兜底扶贫,确保贫困地区群众就医、就学、住房有保障。扎实开展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水电路项目建设调度机制,全面改善贫困地区发展条件。全力推进深山区、库区、地质灾害区等异地扶贫搬迁,完成搬迁1万人。加强扶贫对象建档立卡信息监管,提高监测能力和数据质量。严格把握脱贫标准,认真做好贫困退出考核验收准备工作,对弄虚作假行为进行严肃追责,确保真脱贫、脱真贫。严格执行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强化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责任。扎实开展结对帮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坚持扶贫与扶志并举,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潜能。

12.广辟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继续实施“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和“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培育更多的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现代青年农场主、农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大力支持农民工、大学生和退役士兵等人员返乡创业,带动农民增收。实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富民工程,扶持发展一批种养、加工、餐饮、休闲养老、特色旅游等专业村庄,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推动农产品生产、加工与第三产业深度融合,鼓励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向生产性服务业、农产品加工流通和休闲农业延伸,支持各类经营主体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分享农业产业链延长带来的增值收益。

13.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扩充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全面落实中小学生资助政策,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提升乡镇卫生院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加快村卫生计生服务室标准化建设,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稳步提高农村居民医疗保险待遇水平,继续做好大病保险工作。整合优化计划生育和妇幼健康服务资源,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推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改善农村公共体育设施。落实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推进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扩面工作。推进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做好农村低保兜底工作。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发展农村养老服务和老龄事业。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在农村的原有权益。

四、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的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14.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细化和落实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办法,加快放活土地经营权。巩固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面完成总结验收。稳妥有序、由点及面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确认成员身份,量化经营性资产,保障农民集体资产权利。完善集体林权制度,积极稳妥推进林地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林地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抓好庐山市河湖管护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启动水权交易改革试点。根据全省统一部署,适时启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和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动房地一体的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完善各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建设。

15.加快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充分利用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鼓励支持各类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土地入股、代耕代种等方式,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2017年新建500亩以上生产基地100个。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育发展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推进示范社创建,不断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质量。继续巩固“综合建站”成果,大力培育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竞争充分的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深入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鼓励基层社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惠农工程。深化农垦改革,大力培育农垦现代农业企业集团,积极发展“集团公司+农场+家庭农场”等经营模式,发挥农垦企业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引领作用。

16.推进财政支农制度改革。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确保农业农村投入适度增加,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向农业农村倾斜。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重点支持农民增收、农村重大改革、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农村民生改善等。推动设立农业产业发展基金,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多层次、多形式推进涉农资金整合,重点围绕贫困县制定统筹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办法。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担保贴息、以奖代补、民办公助、风险补偿等措施,撬动和吸引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和保险资金投向农业农村。继续开展农业综合开发股权投资基金和信贷担保试点。稳妥推进“财政惠农信贷通”融资工作,加强风险防控,2017年完成放贷11亿元。不折不扣落实农业“三项补贴”改革政策和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重点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

17.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健全金融机构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制度,完善政策性金融支持农业开发和农村建设制度。积极扩大林权抵押贷款业务,稳步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和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扩大农业农村贷款抵押物范围。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通过发行债券和上市(挂牌)融资,拓展融资渠道。引导互联网金融、移动金融和产业资本开展农村金融服务。完善金融扶贫工作机制,启动开展金融综合服务站试点。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增强对重大自然灾害风险的抵御能力。

五、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18.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把“三农”工作摆到重中之重的位置,确保重农强农调子不变、力度不减。要准确把握新形势下“三农”工作方向,下大力气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加强党委农村工作综合部门建设,提升统筹协调、决策服务能力。各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三农”工作,凝聚强大合力。各级领导干部要经常深入农村一线,了解农民诉求和期盼,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困难。加强“三农”战线干部教育培训和监督管理,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19.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党建+”理念引领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党建工作。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注重从农村优秀理事长、大学生、返乡致富能人中发展党员。抓好村“两委”换届工作,选优配强村级组织班子。落实村级组织各项经费和村干部报酬待遇,完善村级组织活动阵地和设施,加强农村便民服务网络建设。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强村级公共服务和运转保障能力。将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落实到农村基层,推进巡察工作向农村延伸,继续开展集中整治和查处基层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加强对各项惠农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重点围绕群众关切的扶贫补助、征地拆迁、村集体“三资”管理、农村低保医保等问题,建立健全基层小微权力运行监督制度,强化用制度管人管权管事。

20.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治建设。大力宣传农村各类先进典型和模范,深入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和“星级文明信用户”等创建活动,树立正确价值导向,培育优良家风、文明乡风和新乡贤文化。加强农村移风易俗宣传,发挥党员干部示范带动作用,反对铺张浪费、婚丧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开展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保护和传承农耕文明、乡土文化。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长效管理机制,开展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深化农村社区建设试点。深入开展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农村基层部门和干部法治观念,提高农民法治意识。做好农村信访维稳工作,健全依法维权和矛盾纠纷调处机制,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推进平安乡镇、平安村庄建设,加强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整治农村黄赌毒、非法宗教等突出问题,维护农村社会和谐安定。